游艇会线路检测中心(中国)互动百科

记在中央编译局工作的上外毕业生校友

发布者:shisuldap发布时间:2014-05-07浏览次数:1227

编者按: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今年迎来建校65周年,65年来,上外培养的毕业生耕耘在外交、外事、外贸、外语教育等各领域,从事着翻译、研究、教学、管理、新闻、法律等工作,校友中有许多人闻名遐迩,功成名就;更有很多人默默无闻,但同样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日前,学校一期校友鲍世修向上外新闻网来稿,专门撰写了在中央编译局工作的上外毕业生事迹,他们的事迹是上外校友群体的浓缩、典型和代表。特此刊发,以飨师生。

 (注:限于篇幅,有删节)

今年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65周年,明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使我联想起了一个话题:外语翻译工作本身与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变迁、乃至同整个世界人类正义进步事业的兴旺发达,真可以说是,功莫大焉。

回顾我们党领导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90多 年奋斗征程,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至关重要性。而在这个过程中,尤其不应该忘记那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奉献了青春年华、甚至生命的经 典著作翻译家群体。这是一个不辱使命、创建功业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群体。没有他们用心血筑就的百年经典著作编译事业,没有他们用毕生精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提供系统、完整、坚实的文本基础,就谈不上我们党不断的理论创新,就谈不上我们党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现在我想在这里特别提到的是,在这样一个从事帮助传播先进思想、为中国革命指路活动的重要群体中就有不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毕业生。

一、          中央编译局的第一批排头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道门槛在哪里?经典文本的翻译。我党从第一代领导人起,就非常重视经典文本的翻译。毛泽东就说过:如果没有翻译工作者的努力,中国哪晓得什么是马列主义?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用马列主义武装全党,1938年就成立了延安马列学院,下设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编译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这个编译部的延续和发展,1953年经毛主席批准由中共中央俄文编译局和中宣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合并成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简称中央编译局)。

 

 

    上海外国语大学首任校长姜椿芳于1952年初从上海奉调到中宣部工作,担任斯大林全集翻译室主任。当时学校正好有几个班的学生毕业,有一些人随姜校长分配到了北京,并经考试合格留在了他领导下的翻译室工作。1953年初中央编译局成立时,姜椿芳被任命为副局长,他原先领导的斯大林全集翻译室的人员也都全部并了过来。而上外的这些早期毕业生,也就成了中央编译局的第一批排头兵。他们是:顾锦屏、周亮勋、姜其煌、张舆、杨景鸾、宣淡秋、冯申、胡尧之、傅子荣等,而顾锦屏和周亮勋则早在1951年即已分配到中央俄文编译局工作。

在那之后,上外还有不少毕业生也先后来到了中央编译局,他们是岑鼎山、汤钰卿、董荣卿、王燕华、孙开焕、冯文光、王锦文、何宏江、黄有自、夏静、张慧君等。

二、          他们在那里都做了哪些事情,又留下了什么?

    中央编译局自1953年初成立,直到今天,半个多世纪来,先后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39卷、《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60卷;《斯大林全集》13卷;《马列主义文库》中文版21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列宁专题文集》5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二、三版各4卷;《列宁选集》第一、二、三版各4卷,等等。前面提到过的那些上外毕业生,都曾先后分别参加了上述这些书的翻译和校订工作。

《光明日报》在一次报道中央编译局翻译家群体的动人事迹时,用了《一群人  辈子  一件事》这样的感人标题。这的确是对他们高尚无私人生的最好写照。那么,上外毕业生们在那里都做了哪些工作?又留下了什么呢?

(一)                 他们起了主力军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1.他们中的一些人长期承担局、室两级的领导重任,负责设计、策划了局里的许多重大的国家课题和项目

 

顾锦屏  长期担任分管译校和科研业务的常务副局长,达十几年之久,退休后仍坚持工作。每个时期都挑着策划、组织局重大译校科研项目的重担。

周亮勋  长期担任马恩室主任。

岑鼎山  长期担任列斯室主任。

何宏江  长期担任列斯室副主任。

2.他 们中的一些人都是业务上的骨干,承担、完成的都是高难度的译、校任务,如周亮勋为译校出一部中文版的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精品,为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 经济学著作,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顾锦屏承担了马、恩、列的所有哲学名著审稿定稿工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哲学笔记》、《唯物主义和 经验批判主义》等书。岑鼎山、何宏江为向中国读者不走样地介绍列宁的宏篇巨著,也真是绞尽脑汁。

3. 他们带领跟他们一起工作的同志们,通过常年的艰苦努力,创造出了一整套译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有效工作方法,从而得以使成品的质量得到最可靠保证。这就 是:译品必须做到准确反映原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表现风格,为此,译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精神,对每一个细节寻根究底,查阅和比对原作者直接或间接引证 的其他文献,厘清这些文献的整体思想脉络和所有细节,才能真正放心。

(二)他们精湛的业务能力、忘我的工作态度和为事业不惜献身的精神得到了局内外、国内翻译界、理论界、乃至国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辑出版界的公认和敬佩。

顾锦屏、周亮勋、岑鼎山、张舆、冯申、孙开焕、董荣卿、王燕华、何宏江、汤钰卿、傅子荣全都是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的获得者。周亮勋则是国际马恩基金会(IMES)《马恩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央编译局获得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的共四人,其中三人是上外的毕业生,他们是:岑鼎山、顾锦屏、周亮勋。

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上外的毕业生有:顾锦屏、周亮勋、岑鼎山、何宏江、胡尧之、冯文光、张慧君等。

那他们在做人方面,又给大家留下了什么精神财富呢?这里举两位出自上外、受人敬重、让人难以忘怀、堪称楷模的经典著作翻译家例子。

一位是已经退休多年因工作需要又重返岗位的周亮勋,他是为实施2004年中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编译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而竭尽了自己最后一份力量的。他年近八旬,为完成中央的任务,仍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使他不堪重负,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另一位是岑鼎山。他曾为奋力完成我国1990年出版的60卷《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而费尽心机。在长达15年的过程中,他承担着一天完成万字的校订定稿任务,常年大量脑力和体力的透支,使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他的一位同事日前在回忆起他时说:他本来可以有自己的兴趣,会唱歌,喜欢弹琴,但一干起工作就什么都没有了。《列宁全集》编完了,他也病倒了。他于2000年病逝,大家对他的早逝都非常惋惜。

上外的毕业生在做人方面,还有个特点,就是踏实、谦虚、谨慎、谦和。因而,他们作为领导与下属同事们相处总是十分融洽,这非常有利于形成一个同心协力、共克工作难题的友爱战斗集体。

就说顾锦屏和周亮勋,两人都是国内外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大家,但他们为人却十分谦逊,低调。让我们看看《光明日报》记者是怎样写他们的:

在互联网上搜寻周亮勋这个名字,记者非常失望。周亮勋,国内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但不为人所知。而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编译战场上,他是冲在最前面的一员。

在说到顾锦屏时这样写道:顾锦屏,又一位至今坚守在岗位上的老人。”“顾老师天天来,你可以随时来请教他。年轻人们这样说。同事们则说:他天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工作,周六、日都来。

 对像顾锦屏、周亮勋、岑鼎山等这样的一批优秀、忘我的翻译家,编译局的领导曾经在一次会议上是这样说的:这是一支业务精湛、功勋卓著的翻译工作者群体,这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为真理而献身的群体,这是一个默默奉献、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群体。我们党的编译史册上将永远镌刻着他们的名字。

三、          学校给了他们一些什么?

上外的这样一批出类拔萃的毕业生,之所以能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个人的成就能获得社会和业界这样高的承认和赞誉,是和母校给予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分不开的。那么,学校究竟给了他们一些什么呢?

(一)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事业上的发展追求同民族振兴和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确人生观。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把60多年前姜椿芳校长在我校首届开学典礼上向同学们阐明办学目的和对他们提出日后成长要求的一段话,转引到这里,他说:我们的学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一所革命学校。之所以叫革命学校,是因为这所学校办学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为了满足国家当前建设的需要,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今后能过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大家来到这所学校学习,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这就是说,你们的学习目的,简而言之,就是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我们当时得到的最具体、最实在的、准备步入社会的人生指向。

(二)关于只有认真学好所选专业知识,才能有效报效国家和服务人民的明确认识和觉悟

194912月,上海俄文学校(上外的前身)开学之初,姜校长就把首倡办校的陈毅市长请来给同学们做首场政治报告。只有认真学好所选专业知识,才能有效报效国家和服务人民的深刻道理,同学们就是在听这一报告时领略到的。陈市长在报告中谈到要处理好学习政治和学习外语的关系时,拿空军打了个比喻。他说:一个空军人员,如果他立场不坚定,可能驾起飞机到敌人那边去,那这个空军就等于零,但是空军光是注意政治,技术很差,一飞上去就给敌人打下来,那也是等于零。这样的空军有什么用呢?陈市长用的是形象而浅显的身边事例 ,说明的却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深刻道理,给人印象极深,长时间来难以磨灭。

(三)     进步成长、刻苦成才、应对涉外工作各方难点必备的宽阔视野

考虑到学外语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知识结构方面的特殊需要,我校开办之初,就采取了开放式办学的方法,大量邀请国内各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给同学们上大 课,开讲座。母校一期的同学们,就都有幸认真聆听过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平凡的真理》作者冯定,著名资深的经济学家、《新经济学大纲》作者 沈志远的精彩学术报告。

(四)扎实、适用的外语专业知识

外 语院校,让学生学得扎实、适用的外语专业知识,是根本。为此,学校为我们一、二期同学延聘了当时国内最好的俄语师资(大部为上海有俄语教学经验的苏侨), 采取小班用俄语直接讲授、课上课下不离接触的方式,扎实推进,务求取得实效。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精心的教学安排,受业的学生实在获益匪浅。  

(五)懂得尊重他人、相信集体力量、善于与别人合作共事、共创工作实绩的个人修养

我校一、二期同学生活的年代与现在不同,他们当时学习的内容和目的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上海俄文学校是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一个部分,因而学生进校后,首先要经过三个月的思想改造学习。这是一个依靠集体力量、充分发扬民主、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自我教育和学习过程。同学们通过参加这一活动,重新认识了自己,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更重要的则是,看清了什么才是真诚的同志情谊和怎样去营造这种情谊,共创大业。

四、          学校在他们的脑海里是个什么样?

回答很简单,是母亲。

上外在中央编译局的这批毕业生,不管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也不管自己在事业上取得了多么骄人的成绩,他们从来不敢居功,而总是把这看作是母校早年辛勤培养和教导的结果。他们对母校始终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情。那么,这一点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     他们以自己为上外毕业生而自豪,非常注重维护母校在外的声誉

上 外和北外是国内外知名的两所外语院校,作为上外的毕业生,他们在任何地方的言行和举止,都只能为母校增光,决不能为她抹黑,而那些在中央编译局工作的上外 早期毕业生们,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方面就更加严格。因为,最初,他们都曾在自己原来的校长、后来又成了局领导的姜椿芳老师手下工作。因而,不管干什么,都决 不能有辱师门。

(二)     他们对学校、对老师有着一份深厚的爱

要说明这一点,2009年母校60华诞大家踊跃集资为姜椿芳校长立像一事,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三)他们十分关心母校的建设,母校开拓办学取得的每一项进展,都使他们欢欣鼓舞。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聂锦芳教授在了解了他们的事迹后说:很 长一段时间,这些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翻译家默默无闻,极少报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意义的阐发,必须借助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深刻 理解和当代全球化态势的准确把握。离开这些翻译家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思考的宽广视野、深刻议题、严密考证和丰富情怀就得不到充分展示,对马克思主 义复杂内涵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狭隘、简单、片面和极端的程度和水准。(鲍世修)

 鲍世修,19295月 出生,江苏东台人。中共党员。军事思想家,军事资深翻译家。毕业于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俄语专业。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军队问 题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顾问,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军事科学》杂志特邀学术顾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 理事。曾任中国军事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等职。熟悉英、俄、德语,长期从事马克思恩格斯军事著作的译校和研究 工作。曾撰写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培养过研究生。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在军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和翻译界享有较高知名度。

学校成立初期,姜椿芳与外籍教师亲切交谈

Baidu
sogou